医讯视角 伤寒论第13条

发布日期:2024-12-08 10:09    点击次数:61

伤寒论条文各家讲解

第13条:

太阳病,头痛、发热、汗出、恶风,桂枝汤主之。

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

太阳病,头病发热,汗出恶风者,桂枝汤主之。

头痛者,太阳也;发热汗出,恶风者。中风也,与桂枝汤,解散风邪。

方有执《伤寒论条辨》

太阳病,头痛,发热,汗出,恶风者,桂枝汤主之。

此与前第二条,文虽差互详略,而证治则一。前条有脉无头痛以揭病名,此有头痛无脉以言治,互相详略耳,无异殊也。盖前条以为揭病名也,故必言脉,而后可以为得尽其详,以头痛已见于首条之太阳病也,故可得而略焉,此以从泛言而论治也。故虽不言脉不足以为略,详及头痛者,以前条既遗,此申之,所以为互相发明之意也。桂枝汤,方见前,下同。

喻嘉言《尚论篇》

太阳病,头痛,发热,汗出,恶风者,桂枝汤主之。

头痛见第一条,发热,汗出,恶风见第六条,重互其文,以叮咛辨证用法,首宜识此也。

张志聪《伤寒论集注》

太阳病,头痛发热,汗出恶风者,桂枝汤主之。

太阳病头痛者,风伤太阳高表之气而循经上行也。发热、汗出、恶风与'名为中风'节相同,咸属风伤肌腠之为病,前节未立汤方,故于此复言之,而宜桂枝汤以解肌也。金氏曰:'自此以下凡八节,皆明桂枝本为解肌之义。'

张锡驹《伤寒论直解》

太阳病,头痛,发热,汗出,恶风者,桂枝汤主之。

【注】此风伤肌腠,循经上行巅顶,故止头痛也,亦宜桂枝汤以解肌。发热汗出恶风解见前。

尤在泾《伤寒贯珠集》

太阳病,头痛,发热,汗出,恶风者,桂枝汤主之。

太阳受邪,无论中风、伤寒,俱有头痛,俱有发热。但伤于寒,则表实无汗;伤于风,则表疏自汗。是头痛发热者,伤寒所同;而汗出恶风者,中风所独也。中风必以风剂治之,云桂枝汤主之者,见非他药所得而更者耳。

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

太阳病,头痛,发热,汗出,恶风者①,桂枝汤主之。

此条是桂枝本证,辨症为主,合此症即用此汤,不必问其为伤寒、中风、杂病也。今人凿分风寒,不知辨症,故仲景佳方置之疑窟。四症中头痛是太阳本症,头痛、发热、恶风,与麻黄症同。本方重在汗出,汗不出者,便非桂枝症。

①者:宋本无。

吴谦《医宗金鉴》

太阳病,头痛发热,汗出恶风,桂枝汤主之。

【注】夫桂枝汤,本为解肌,中风表虚之药也。若其人脉浮紧,发热汗不出者,乃伤寒表实之病,不可与也。当须识此为麻黄汤证,必令误与桂枝汤也。

【集注】程应旄曰:可与、不可与,在毫厘疑似之间,误多失之于仓卒,须常将荣卫之分别处,两两互勘,阴阳不悖,虚实了然。不以桂枝误治脉浮紧汗不出之伤寒,自不致以麻黄误治脉浮缓汗自出之中风矣。

陈修园《伤寒论浅注》

太阳病,头痛发热,汗出恶风,桂枝汤主之。

【注】桂枝汤调阴阳、和营卫,为太阳中风之主方,而其功用不止此也。凡中风、伤寒、杂病,审系太阳之为病,医者必于头痛发热等公同证中认出。

汗出一证为大主脑。汗出则毛窍空虚,亦因而恶风者,桂枝汤主之。不必问其为中风、伤寒、杂病也。第审其汗出斯用之,无有不当矣。

此一节承上节而推广桂枝汤之用。

陈伯坛《读过伤寒论》

太阳病,头痛发热,汗出恶风,桂枝汤主之。

阙中风二字,冠太阳病三字。风邪已过去,太阳尚病耶?注家疑本节为重出,吾谓太阳未受桂枝汤之赐,病未衰固病,病已衰亦病。病在无药引太阳之阳,归根太阴。无药启太阴之阴,互根太阳。就令外邪已罢,仍可以外证未解目之。下文太阳病不解,热结膀胱节,有外解外不解之分,同此例也。不然,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四证,岂太阳之本相如是哉。乃浮阳未归经之变相犹存在,故同是头痛也,头痛未止在言外。以太阳未贯彻其头,阳经不受气于阳,将习惯于痛。亦同是发热也,热有所存在言外。经谓谷气相薄,两热相合,故有所遗。此则汗气相薄,两热相合,亦有所遗。以其非热自热而汗自汗,热不发而汗发之,汗不出而热出之,故不曰热自发汗自出也。皆由太阳有开而无阖,纵不觉其漏汗,亦觉其漏风。不当汗出却汗出。并非中风却恶风,则汗出恶风又同而异,与《素问》诸遗异而同。《素问》责其强食,吾则惜其勿药也。桂枝汤主之,补一剂三服之缺,愈以见服至二三剂之不为滥也。不曰用前法,更新太阳足矣,无取汗之必要也。不用法便是法,易法不易方,起下文易方不易法也。

曹颖甫《伤寒发微》

太阳病,头痛,发热,汗出恶风者,桂枝汤主之。

此邪薄于外,正气不得外泄,则上冲于头,故无论伤寒、中风,皆有头痛之证。两太阳穴在目外眦旁最为空虚,故上冲之气,此最先受。初病便发热者,为其发于阳也。当皮毛开泄之时,风袭汗孔之虚,内薄肌腠。肌腠为孙络丛集之区,草书”丝”字,形近于”孙”,故《内经》俱作”孙络”,即今西医所谓微丝血管。营气居之,营气随受随抗,故一病即见发热。皮毛本开,故汗自出。风从汗孔入犯肌肉,故恶风。所以用桂枝汤者,取其辛甘发散,但令脾阳内动,营气自能作汗,从肌理泄出皮毛,然后肌表通彻,风邪即从汗解矣。无如近世庸工,谬以芍药为酸寒,又不知姜、枣、甘草为扶脾主药,桂枝、甘草所用不过三五分,生姜不过三片,红枣不过三枚,桂枝汤乃无复愈疾之功,可笑亦可叹也。

恽铁樵《伤寒论辑义按》

太阳病,头痛发热,汗出恶风,桂枝汤主之。(“风”后《脉经》有“若恶寒”三字,成本有“者”字)

方有执云:此与前条文虽差互详略,而证治则一。前条有脉无头痛,以揭病名;此有头痛无脉,以言治。互相详略耳,无异殊也。

柯韵伯云:此条是桂枝本证,辨证为主。合此证即用此汤,不必问其为伤寒、中风、杂病也。今人凿分风寒,不知辨证,故仲景佳方,置之疑窟。四证中头痛是太阳本证,头痛、发热、恶风,与麻黄证同。本方重在汗出,汗不出者,便非桂枝证。

丹波元简云:《金鉴》以此条为重出衍文,误。

铁樵按:柯氏“辨证为主”四字,是初学从入之门。

365站群

冉雪峰《冉注伤寒论》

太阳病,头痛,发热,汗出,恶风者,桂枝汤主之。

金 曰:太阳病,表未解而下之,里实者,邪陷则为结胸,大陷胸汤证也。里虚者邪陷则为下利,桂枝人参汤证也。胸实者,邪陷则为胸中痞粳,气上冲咽喉,不得息,瓜蒂散证也。今胸虚邪陷于胸,故但为气上冲,是表尚未罢。然无壅满不得息痞鞭等候,故不可吐下,仍当解表。可与桂枝汤。如发汗之后,胸陷之邪,不受外束,胸中之气。得以四达,自不致内壅而上冲矣。若不上冲者,不可与也。

陈修园曰;桂枝汤为解肌之主方。邪在肌腠,既可以汗出等正面看出,亦可以误治后,后面勘出。太阳病误下之后,则太阳之气,当从肌族而下陷矣。而其气竟上冲者,是不因下而内陷,仍在肌媵之间,可与桂枝汤。方用前吸热粥温覆取微汗法,从肌腠外出而愈矣。若不上冲者,邪已内陷,不在肌膜之中,桂枝不可与之。

张令韶曰;经云太阳根于至阴。是太阳之气,由至阴而上胸膈,由胸膈而出肌腠。由肌膜而达于皮毛。外行于三阳。内行干三阴,正气从此而出入,邪气亦从此而出入,师所谓其气者,指此而言也。读者知正气之出入如此,则知邪气之出入亦如此,则于此道知过半矣。所以伤寒言邪即言正。而言正即可以识邪。

喜多村白:此释太阳误下之证治。太阳病,外证未解,而误下之,则胃气虚损。邪来乘之。当内陷而为痞,为结胸,下陷而成协热下利矣。以下后而其气上冲,则里气尚持与邪冲争,如外邪未陷,胸未痞结,当归外解。可与桂枝汤。所谓上冲者,上冲于心胸也。金匮痉病篇葛根证曰,气上冲胸。又腹满篇曰,瘦人绕脐痛云云,反下之,其气必冲,不冲者,心下即痞。又咳嗽病篇,气从少腹上冲胸咽,又云与茯苓桂枝干姜汤治其冲气。其次条云。冲气即低云云。前方去桂,外台引深师木防己汤,即金匮防已黄耆汤,复云气上冲者加桂心。本经不可发汗篇云,气上冲,正在心端,并可以见也。前辈或谓气上冲为头痛项强等证非是,若不上冲。则里气虚馁,其邪已下陷,变病不一,当随宜施治。论中误治诸法,详观自明。桂枝汤不可与之也。

冉雪峰曰:头痛、发热、汗出、恶风,为中风的证,上各节均已言及,各证主桂枝汤,上各节亦均言及。本节骤观外貌,与上从同,无他深意,几似重出,金鉴疑为衍文,讵得无故。学者须知本节是太阳病三字冠首,这个太阳病三字,值得着眼。太阳病下并无中风字样,可见得这个桂枝汤,原不仅单治中风。太阳病下亦无伤寒字样,可见得这个桂枝汤,亦不仅兼治伤寒。其他温病中湿中喝,均可准此类推。经论在出桂枝汤后,紧接此节。盖此以上各节,是推阐中风证的方面。此以下各节,是推阐桂枝方的方面。实事求是,以现证为大眼目,既有桂枝证,即用桂枝方。桂枝的证形未变,即桂枝的疗法仍合。或疑本节何以不言脉,曰太阳病而热已发,脉之浮已寓其中。太阳病而汗自出,脉之缓已寓其中。何须赘言。此外脉经恶风下有若恶寒三字,颇饶意义。五种伤寒的太阳病,各有各的证象,各有各的性质,各有各的疗法,原不能拘于一个式。但既恶风,又恶寒,即明其非温喝等,合用桂枝。即为温为暍,而既恶风,又恶寒,温暍未张之焰,且未脱寒水面貌,在这个阶段仍有灵活运用桂枝之必要,桂枝方之泛应曲当奥义如是。此乃温病的性质,与伤寒的区域,并病合病耳。吴鞠通温病条辨首列桂枝汤,恍若悟到此层,但诠说未能精透。柯注谓此节吃紧在汗出二字,予谓此节吃紧在太阳病三字。中风证用桂枝何足异,用桂枝而不限中风病,本节治疗的精神,乃因以昭昭显出。

胡希恕《胡希恕伤寒论讲座》

太阳病,头痛,发热,汗出,恶风,桂枝汤主之。

那么这一条有什么意思呢?头痛发热,汗出恶风,这和上头差不多呀!他有用意的,仲景的书就这样的,他还怕你(认为)桂枝汤就是中风证,离开这个(中风证)就不能用了。这段不是了,这段它说凡是太阳病,只要是太阳病,属于这一类的病,它要有头痛发热,汗出恶风,就用桂枝汤,没问题的,你不必管它中风不中风。这是中医辨证的精神,从这书上也看出来了。

所以桂枝汤的主要应用,就是在表证的时候发热、汗出、恶风,它一汗出没有不恶风的,所以这个时候用(桂枝汤)是没有错的。这段的意思,就是怕你由于前一条(讲)太阳中风(用桂枝汤),(你就认为)必须是中风才用(桂枝汤)。但是后世呀,这条还没人注意。就认为桂枝汤是散风邪的,要不是风就不能用,这是错的。凡是太阳病,只要是头痛、发热、汗出、恶风,你就用桂枝汤,那是没有错的。
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
任应秋《伤寒论语译》

太阳病,头痛,发热,汗出,恶风,桂枝汤主之

【校勘】《脉经》:“风”字下有“若恶寒”三字。成无己本:“风”字下有“者”字。

【串解】柯韵伯云:“此条是桂枝本证,辨证为主,合此证即用此汤,不必问其为伤寒、中风、杂病也。今人凿分风寒,不知辨证,故仲景佳方,置之疑窟。四证中头痛是太阳本证,头痛、发热、恶风,与麻黄证同,本方重在汗出,汗不出者便非桂枝证。”

柯氏之说,极有见地,这条等于是第12条的重点提出,互相发明,有“是症”用“是药”,最是《伤寒论》本色。

【语译】凡患太阳病,只要有头痛、发热、出汗、恶风这几个症状,便是服桂枝汤的主要证候。

刘渡舟《伤寒论诠解》

太阳病,头痛发热,汗出恶风者,桂枝汤主之。

【解析】

本条进一步扩大了桂枝汤的治疗范围。

365站群VIP

文中冠以“太阳病”是泛指一切表病,无论中风、伤寒、已治、未治,甚或其他表证,只要见到头痛发热,汗出恶风,便是桂枝汤的适应证,即可使用桂枝汤。这样就使桂枝汤的使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太阳中风一证,而可以更加广泛地应用。但必须坚持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,有是证,才能用是方。

如曾治一老年,久患荨麻疹,周身苦痒,影响睡眠。曾服凉血、清热、疏风、燥湿、解毒之药多剂,未见功效。诊其脉浮而缓,问其证,除身痒之外,还有怕风,发热,出汗等证。遂用桂枝汤原方,嘱药后啜热粥,温覆取汗。果然药后汗出疹退,脱落皮屑甚多,从此而愈。

柯韵伯说:“此条是桂枝本证,辨症为主,合此症即用此汤,不必问其为伤寒、中风、杂病也。”是深得仲景旨意之谈。他常以此汤治自汗、盗汗、虚疟、虚痢等病而见上述证候者,则每每“随手而愈”。

倪海厦《伤寒论》

太阳病,头痛,发热,汗出,恶风者,桂枝汤主之。

对桂枝汤证就是这四个症状头痛,发热,有汗,恶风,风吹得很难过,为什么?因为病在肌肉上面的时候,肌肉被束缚住了,皮肤表面的能源(固表力)没了,所以吹了风会很难过,风的性是阳的,阳都是往上走,所以感冒的时候病人会头痛,人正常的阳气一直往上走,如果得了桂枝汤证,肌肉被滤过性病毒束缚住,使正常的体温无法往外散,阳出不去就往上冲,所以会头痛。发热,是一种本身的抵抗力和滤过性病毒相抗的现象,这四个症状出现肯定是桂枝汤,两个症状出现就可以了,如果临床上听起来是桂枝汤,但里面的病是淋病、梅毒,不一定的,如果症状是这样,桂枝汤下去就好了,只要是症状一样,汤剂都行得通。

整理人:刘鑫

排版编辑:净信

审核:净信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